寿光各村来历之三:上口
| 招商动态 |2015-12-15
故乡是永远回不去的地方,是儿时家门口的老树,是老家摇晃的昏黄光线,是爷爷奶奶折出的扇子,是回家路上的票根。故乡故乡,故去乡情,归去来兮物是人非。所有的都变了,都不再是之前的故乡了,人变了,物变了,那个等着你回去的人,也变了,或许发间多了白丝,或许唠叨多了抱怨多了。而你,也不再是那个故乡的你了。但是你心中的那个故乡永远不会变。
上口镇及其所属村庄的来历
上口镇位于寿光市中北部,面积80.6平方公里,辖65个行政村,6.6万口人,耕地面积7.9万亩;东临昌大路,南临潍高路、济青高速公路,寿光环城路延伸至镇区,羊田路、辛沙路、荣乌高速路穿越境内,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是潍坊市确立的首批“中心镇”。
2006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178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7亿元, 限额以上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80元;先后被评为潍坊市“平安建设先进基层单位”、潍坊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寿光市 “八强乡镇”、“文明乡镇”、“农业结构调整先进乡镇”、“农业标准化生产先进乡镇”、“出口创汇先进单位”、“平安菜乡建设先进单位”、“乡镇经济综合考核先进单位”。
1、北半截河
得名时间:元朝至大年间 得名原因:相传,元朝至大年间,段姓首先此地立基,繁衍生息,逐成村庄。因时居弥河南侧,段氏贤良俊杰之多,故名段杰河。后因庇音俗称半截河。
备注 明崇祯年间,陈姓由广陵徙居半截河。清乾隆年间,张姓迁居该村。随复姓增加及人品的繁衍,聚落自然形成西南,东北两部分,在东北部居住的户为即谓北半截河。
2、程北上口
得名时间:清朝初 得名原因:清朝初,游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因位于上口以北,故名游家北上口。后来兄程氏迁入,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成为主户,遂更称程家北上口,简称程北上口。
3、东北上口
得名时间:宋嘉祐年间,得名原因:据李氏族谱考释,始祖李朴,系唐顺宗第十六子福王李绾之后裔,其先人唐末避乱山西高平县。至宋仁宗嘉祐中(1059年),李朴科举中试,官于寿光,为官勤慎,连任数载;散财于民,有隐德;建慈化寺佛塔(王高塔);后殉职于任上,民众感其德,朝廷念其功,宋帝赐封其孤山神,授广灵侯。于孤山建庙,称孤山爷,祀奉800多年。在任时,将家眷在县城东北35里弥河北岸创家,遂称北上口。
备注:因聚落逐步发展,后分为东、西二个村,按其方位遂称东、西北上口。
4、东方吕
得名时间:元朝至元年间
得名原因:据赵氏碑载考释:元朝至元年间,方、吕二姓首居此地立村,以姓氏故名方吕庄。后因洪水泛滥散居东西两处,按方位称东方吕,为便于行政析东方吕前、后两个村民委员会。
5、东景明
得名时间:明初 得名原因:相传,明初立村,因村位于寿圣寺与西景明以东,故名东景明。
6、付吴邵村
得名原因:相传,邵氏首居此地立村,故名地。清初,傅氏由官台迁居该村,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成为主户,遂更称傅家地。后吴氏由吴家营迁入,即改称傅吴邵村。为便于行政自1958年析为傅吴邵村一、二两个村民委员会。
7、郭家下口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郭氏族谱考:明洪武二年,始祖郭舜民由山西省洪洞县徙居此地立村,因居古弥河下游一渡口北村,故名郭家下口。
8、郭疃
得名原因:据郭氏族谱考释:始祖郭怀西,因避战乱移居山西,明洪武二年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寿光城东北35里古弥河北岸定居,故名郭疃。后为便 于行政析分为东、西两个村民委员会。
9、河疃
得名原因:据张氏家谱考释:始祖张维孝,原籍河北省枣强县人,于元朝至正末年迁至山东寿光县城东北弥河东岸定居,故取名河疃。
10、后牟邵村
得名原因:相传,邵氏首居此处立村,故名邵村。据牟氏碑载考释:明永乐四年,始祖牟可亨,由即墨县迁入邵村定居,牟氏人丁兴旺,成为主户,遂更称牟家邵村。随首人口的增多,居住自然形成两部分,按其方位称后牟村邵村。
11、黄家河口
得名时间:明初 得名原因:明初,黄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于山东省寿光县城东北部弥河东岸定居,故名黄家庄子,后因从侯镇通往寿光县城的运盐大道经此渡河,黄家在此设一渡口,遂更称黄家河口。
12、回河口
得名原因:据宋氏墓碑考释:村始建于元朝元贞二年,始祖宋通由益都迁居下口,后移居此处,因古弥河曲折巡回村南及东疗,又是渡河口,遂取名回河口。
13、贾王南邵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明洪武二年,始祖贾元志由河北省真定府枣强县迁居寿光城东北张家南邵前,繁衍生息,遂成村庄,取名贾家南邵,后王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依贾家南邵立村,取名王木匠庄子,后更称王家南邵,
备注: 至民国初期两村合并总称贾王南邵。
14、口子
得名原因:据古庙碑文考释:秦时李氏在此立村,时名“秦城”至隋朝时期,因村南辟有东西官道,村西弥河径流向北,东西行人颇多,此村为渡河必经之处,遂称“孤渡村”。至元朝期间,
备注 因村名不雅,李姓为村内主户, 遂更名“李家河口”亦称“河口”后演变为“口子”。
15、郎家南邵
得名时间:明崇祯年间 得名原因:明崇祯年间,牛氏自山西迁此,杨氏由杨家柳杭迁来,牛、杨两姓共立村庄,时名“牛杨山水庄”,据郎氏族谱考释:明末郎氏山西洪洞县迁居该村,因牛、杨两姓逐步迁走,郎氏人丁兴旺成为主户,遂更称郎家南邵。
16、李家南邵
得名原因:据李氏族谱考释:始祖原籍河北省枣强县人,为避战乱移居山西,明洪武二年,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寿光县城东北弥河以东立村。
备注 据传,唐王征东时,此处为驻守留营的边防哨所,因在黄河口以南,谓之“南哨”,故取村名为李家南哨,后演称李家南邵。为便于行政,于1958年析李家南邵一、二、三个行政村。
17、林家下口
得名时间:明永乐十二年
得名原因:据林氏族谱考释:明永乐十二年,始祖林子中由福建省兴化莆田县初徙官庄,后迁居此地立村,因时居老弥河渡口下游,故名林家下口。为便于行政自1958年析三个村民委员会。
18、南半截河
得名时间:元朝至大年间 得名原因:相传,元朝至大年间,段姓首先此地立基,繁衍生息,逐成村庄。因时居弥河南侧,段氏贤良俊杰之多,故名段杰河。
备注 据陈氏文考:明洪武年间,陈姓始祖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广陵。至崇祯年间,后世部分子孙迁居半截河,张姓于清乾隆年间迁入半截河。随着迁入复姓增加村庄扩大,聚落自然形成西南,东北南部分,由此西南部分称南半截河。
19、南广陵
得名时间:明末立村 得名原因:据郑氏谱载:明末立村,时有八户且八姓。清初,郑起刚迁此定居,为吉祥取村名迎福庄。清末亦称太平庄,至民国十二年,因位于广陵村南部,遂更名南广陵。
20、南楼老庄
得名原因:相传,唐王征东时,曾在本地域屯兵,造船,准备渡海。造船规模之大,其中有一种是供海上了望的多层楼船著名。以后凡在本地域内立村的村名多数以楼字命名。
备注 据刘氏族谱考释:明洪武二年,始祖刘守信,由德州老鸦镇迁至弥河东畔择高地定居立村,当时弥水常泛滥四周被淹,但该村地势高。水患少,故取村名南楼庄。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分居迁往附近立村的有南楼老街,东、西二堤,刘家庄子。南楼庄为这些村始祖庄,遂改称南楼老庄。
21、齐家下口
得名时间:明初 得名原因:据齐氏族谱考:始祖于明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山东省青州府寿光县北社南皮乡河沟庄。以后先祖齐俞,由河沟庄迁此立村,时因居老弥河渡口下游,故名齐家下口。
22、前牟邵村
得名原因: 相传,邵氏首居此处立村,故名邵村。据牟氏碑载考释:明永乐四年,始祖牟可亨,由即墨县迁入邵村定居,牟氏人丁兴旺,成为主户,遂更称牟家邵村。随着人口的增多,居住 自然形成两部分,按其方位称前牟村地。
23、任家下口
得名时间:明初 得名原因:据任氏族谱考:明初,始祖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山东省寿光县雷子埠村,至二世先祖任公全,由雷子埠迁居此地立村,时因居老弥河下游渡口处,故名任家下口。
24、三北楼
得名原因:据张氏族谱及碑文考释:始祖张岸南,原籍山西省洪洞县张家湾,明初,奉诏迁至山东寿光县城东北部弥河东岸立村,取名张家北楼。至七世祖张大业,建业,修业兄弟三人在村东南处营建房宅三处,聚落而积逐年增大成为自然
25、上口
得名时间:宋朝
得名原因:据出土的古墓金石志考:村始建于宋朝。相传,因村居古弥河北岸是上游南北交通的渡口,并设有饭店,故取村名为上口店。
备注:据张氏族谱考释:明洪武二年,始祖张西亭率三子,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迁居上口店。后更名为上口。为便于行政析分一、二、三村民委员会。
26、邵家留营
得名原因:据传,唐太宗东征时路过此地,曾在此设营,后迁来立村者,居南诸曰“南留营”,居北者曰为“北留营”。至甭末邵氏迁居该村,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成为主户,遂更称邵家留营。
28、双井口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明洪武年间,始祖刘守信由德州老鸦镇迁至寿光县毐东北弥河东畔定居,因村址地势高,少水患,故称南楼。该村位南楼前系刘氏之所立,南街并有集市,故名南楼老街。+
备注:后因祖先于集街挖一水井,井盖为一块双口的石板,为区南楼,遂更称双井口。
29、王家北楼
得名时间:明永乐年间 得名原因:明永乐年间,王氏始祖由湖广枣阳县迁至山东光县城东北弥河东畔定居,因南靠北楼立村,故名王家庄北楼。
30、王家留营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明洪武年间,王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南留营以东立村,故名王家留营。
31、吴家下口
得名时间:明初 得名原因:明初,吴氏一族由吴家营迁此立村,时因居古弥河下洲一渡口处,故名吴家下口。
32、西北上口
得名时间:宋嘉右年间 得名原因:据李氏族谱考释:村始建于宋嘉右年间,始祖李善禧,系唐顺宗第十六子福王李官之后裔,世居山西太原。至宋仕宗嘉右年间,有官于寿光连任数载,士民德高而不忍去,其家眷在县城东北35里弥河北岸处建立家园,时名北上口
备注:因聚落逐步发展为东、西二个自然村,按其方位遂称西北上口。
33、西堤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明洪武二年,始祖刘守信由德州老鸦迁至寿光县弥河东畔择高地定居。相传本地域为唐王东征时制造楼船之地,凡在本域内立地村多以楼字命名,时因河常泛,此处地势高,水患少,故取名南楼。
备注 随着人口的增多散居周围各立村庄,明末八世祖刘东围在弥河西岸依堤立村,取名南楼堤。至清康熙年间,随着村庄的扩大发展逐止分为两个聚落点,按方位称西堤。
34、西方吕
得名原因:据赵氏族谱考释:元朝至元年间,方、吕二姓首居此地立村,以姓氏故名方吕庄,后因洪水泛滥散居东西两处,按方位称西方吕。为便于行政1961年析西方吕东、南,北,三个村民委员会。
35、西广陵
得名时间:清顺治年间 得名原因:据传,清顺治年间,张氏由寿光城北傅家庄迁居西广陵。村名由来,因位广陵村西故名。
36、西景明
得名原因:据寿光县志载:“寿圣寺在县城东北三十五里东西景明之间,创建不可考”。
备注:相传,明朝初重修,寺内林木葱郁擅一时风景,遂更称寺名曰“景明寺”。明洪武二十二年,王氏太祖王岱由福山县塔子庄迁居景明寺以西立村,遂命村名西景明。为便于行政于1984年析西景明一、二、三个村民委员会。
37、西伦疃
得名时间:明初 得名原因:明初,伦氏由山西迁此立村,取名伦疃,后又有部分析出东迁,逐成村庄,以地理位置取名东伦疃,原伦疃俗称西伦疃。
38、小营
得名原因:据吴氏乘考:吴氏祖上原为军籍屯户,系江南乌龙江人,始祖吴种活,明初随军征北,立下战功,驻守徐州,明帝裁并,实行军屯,于青州寿邑弥河下游安家为民。累世繁衍,人口巨增遂成村庄,时名吴家营。
备注:隆庆二年,弥河坍塌殃及原居,多数居民移弥河西今吴家营村定居,少数户仍住旧居,原村变小即称小营。
39、兴旺庄
得名原因:据程氏族谱及碑文考释:始祖原系河南省洛阳人,元末为避战乱迁至山东省寿光县,首居北河,后移居张家屯,复迁此立村,取名程家庄子。尔后乡里纷纷迁入,哩呈兴隆旺盛之景象,为吉祥更称兴旺庄。
40、许家南邵
得名时间:明永乐四年 得名原因:明永乐四年,始祖许整字正一,由河南省归德府鹿邑县迁至山东省寿光县城东北依李家南邵立村,故名许家南邵。
41、颜家北楼
得名时间:明洪武末年 得名原因:据甄氏家谱考释:明洪武末年,始祖甄伟由山东省西南部鱼台县县石门庄迁至寿光县城东北弥河东畔,西依张家北楼立甄家北楼村,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有部分东迁另立村庄,时名东庄子。至万历年间颜氏从张家北楼迁入,
备注:至清道光年间,颜氏发展成为主户,道光十一年颜家财主立碑时更东庄子为颜家北楼。
42、杨家邵村
得名时间:明朝 得名原因:相传,明朝以前就已立村,初名邵村,亦称邵屯。据清嘉庆二十二年杨氏碑载,高祖谦亨由寿光城北孙家庄迁居邵屯。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家道殷实,成为主户,遂更称杨家邵村。
43、增城
得名时间:春秋末年 得名原因:相传,春秋末年,有一僧王其子名增子,在此处立城,即称为增子城,后简称增城。至清末,郑氏从王里迁至增城西侧立村,故名西增城,变称小增城。即增城亦称大增城。后为便于行政合并为增城。
44、张家北楼
得名原因:据张氏族谱及碑文考释:始祖张岸南,原籍山西省洪洞县张家湾。明初,迁至山东寿光县城东北部弥河东岸立村。相传,唐王东征高丽时期在此屯兵制造楼船准备渡海
备注:以后凡在此域之内立村庄的多以楼字为名,遂以姓氏取名张家北楼
45、张家留营
得名原因:相传,唐太宗东征时在此扎过营,后迁来立村者取名留营,居南者曰“南留营”居北者曰“北留营”。据张氏族谱考释:始祖张维孝,原籍河北省枣强县,元朝至正末年迁居山东寿光县河疃。
备注:至清初,张氏一部从河疃迁居南留营,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成为主户,遂更称张家留营。
46、张家屯
得名原因:据张氏族茔碑考:始祖张玉、字君德,系河南省卫辉府辉县人,明初为金带指挥,永乐四年,随永乐帝扫北期间,同子孙至寿光县北河村落户。至二代子张植军家人,骑马武至此,视此地为龙风之地,故在此立基。村时名北河屯
备注 解放后因张姓为主户遂更名张家屯。
47、赵王南楼后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据赵、王两氏族谱考释:明洪武年间,赵、王二始祖由京是师真定府冀州迁至寿光县城东北部弥河东畔定居,因弥河水年年泛滥,为防水徙涨成灾,于村南建一土楼作观察哨,遂以姓氏命名为赵王南楼。
备注:为便于行政于1984年析赵王南楼前,后两个村民委员会。
49、赵王南楼前
得名原因:据赵、王两氏族谱考释:明洪武年间,赵、王二始祖由京师真定府冀州迁至寿光县城东北部弥河东畔定居,因弥河水年年泛滥,为防水徙涨成灾,于村南建一土楼作观察哨,遂以姓氏命名为赵王南楼。
备注:为便于行政于1984年析赵王南前、后两个村民委员会。
50、甄家北楼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末 得名原因:明洪武年间末,始祖甄伟由山东省西南部鱼台石门庄迁至寿光县城东北弥河南畔,西依张家北楼定居,故名甄家北楼。
无资料的村庄:东堤、东伦疃、广陵
00长按二维码快速识别关注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